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

[Rough Draft] Accidental Asian

從《偶然生為亞裔人》跟讀者們相見的那一刻起,劉柏川便清楚表明了亞裔人的身分,對他而言,純屬偶然。他甚至以香蕉做為比喻自嘲,說自己跟中華文化的關係僅止於外貌。他始終認為自己是美國人,並表示願意對美國獻上自己所有的忠誠。

這一番話,在許多台灣讀者聽來,恐怕是大逆不道、不懂得飲水思源的言論! 再嚴重一點,還可能招來一波:「被邪惡帝國毒化的孽子」的罵名。

但這也正是劉柏川的認知的「同化」。
「同化」對劉柏川而言,並不是次文化慘遭主流文化吞噬的浩劫,而是兩者交融後的合而為一。當他父母那一輩帶來的中華文化正在受美國影響的同時,美國也在被中華文化影響。換句話說,同化就是文化之間的磨合。藉由消除相異之處,進而成為一個無膚色、無血統、也無髮色區別的世界大同。

以「新猶太人」這個章節為例,柏川特別比較了際遇和價值觀都與亞裔人雷同的猶太人,猶太人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說是亞裔人的前車之鑑。舉例來說,現在的亞裔人時常被貼上會因為重視教育或較優秀的學業表現,而被貼上「書呆子」或「拼命三郎」的標籤,而這再數十年前,也同樣發生在猶太人身上。但若更細究「書呆子、拼命三郎」的背景因素,便會發現這些根本無關於膚色,而是一種全人類的常態。

一個人離鄉背井來到陌生國度,為謀得更好的發展而努力,不都是人之常情嗎?

曾經,北美13州的新移民是這樣,猶太人也是這樣,亞裔人也不例外。大家同樣都想為了自己的未來努力,但社會中的某些體制的確對某一些文化有利,而對另一些文化不利。

章節末段,柏川寫下這番話: 「猶太人同化了,我們知道;變成美國人了。但美國也同化了:變得猶太了。 你可以寫一本書談猶太人對美國文化的影響。但寫成之後,你會發現所寫的不過是關於而二十世紀的美國。」

雖然這現象隱約暗示著亞裔人總有一天也會像猶太人一樣,不需要再計較自己是移民第幾代,也不用再用盡力氣向外人證明自己,原生文化和美國會自然而然的磨合與交融中,產生一個新的國家、新的民族。

雖然同化歷程不免流失部分原生文化,卻也是擦出新火花的機會。面對這完全陌生、不屬於任何一個分類的文化的孤寂,將其視為「杯中水半滿」還是「杯中水半空」,卻也都是個人的選擇。

劉柏川在全書的敘事中沒有太多情緒成分。整部作品可以說是以一個相當嚴謹且理性的方式寫成。這或許跟他的歷史系背景有密切相關,書中其實不難發現,劉柏川就像歷史學家一樣,總以懷疑態度看待事情,並用佐證的方式推翻他認為不合理的刻板印象。

不同於Woman WarriorJoy Luck Club,劉柏川並沒有在身分認同的掙扎上做太多的著墨,也沒有花太多的篇幅抒發沒有繼承中華文化的遺憾,更沒有寫種族不平等待遇的辛酸血淚史。

他想傳達的概念很簡單,同化並不是失根,而是兩個不同文化交融而形成的新興民族。

看完了《偶然生為亞裔人》,讓我有機會再次省思不少問題。
儘管,我不敢斷定種族問題不存在,但這世界是不是太常以"種族議題"來搪塞而沒有釐清問題的本質? 面對這種可能過度簡化的問題,我是人云亦云呢? 還是有經過深思熟慮?


而「半杯水」的比喻,則可以說是一個深刻的提醒,雖然我身上並沒有身分認同的掙扎。但也另一個解讀可能是,儘管生命中有些不盡完美的缺口,我們可以是「半滿」的積極態度去擁抱它,也可以是「半空」的消極態度來埋怨它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